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正迈入智能手机的轨迹

几天前,威莱和理想相继发布了新车型。

虽然李翔的“500万以内最好的SUV”或李斌的“50万以内SUV的上限”定位已经成为汽车制造新势力自我营销的著名场景,引发了很多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议。

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正迈入智能手机的轨迹

然而,从配置和性能的角度来看,威莱和理想所展示的产品实力已经能够与其目标国外品牌的中高端车型竞争。

在这背后,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几年前国内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趋势非常相似。

国内新能源正跨入国内智能手机的河流。

中国新能源和智能手机的痕迹再现

从时间轴来看,国产新能源汽车和国产智能手机的发展轨迹经历了一个从合资组装生产到消费产业升级再到自主品牌崛起的弧线。

很多时候,一个行业从0到1,再到10,再到100,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其他行业的影子。

因此,如果是这样的话,仅仅说国内新能源和国内智能手机已经进入了同一条河是不够的。

真正重要的是,国内新能源产业和智能手机产业在更多方面,甚至在小细节上,都是巧合。

以下是一些方面:

首先,都是依靠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产品的普及,并逐步从选择性消费市场向强制性消费市场转型升级。

毋庸置疑,智能手机自“古代”起就被视为万元家庭的标准手机,并得到普及,以支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决定这一历史进程的根本原因之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使得智能手机成为一种普通的消费产品。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是如此。

就在几天前,同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于卓平呼吁“汽车已经成为普通的国家物品,应该取消汽车购置税。”

其次,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智能手机产业都具有创新速度快、技术迭代更新频繁的特点。

比亚迪从电池制造商起步,充分发挥电气产业链整合优势,先后引进叶片电池、DM-I、ITAC、CTB、热泵空调等创新技术,使其新能源汽车充分享受“技术复利”。

在智能方面,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也是推动技术迭代的新力量。直到最近几年,威莱和理想每年发布的新车型都配备了自己开发的新一代智能技术。

第三,在超乎想象的短时间内,国内品牌将继续取代国外品牌进入行业,市场份额将完成反击。

2015年第一季度,三星和苹果占据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前两位,总市场份额超过48%。截至2016年,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前五名阵营中只剩下苹果,其他四个国内品牌的总市场份额为56.9%。

回到新能源市场,特斯拉在2021第一季度的销售额超过了新军阵营的所有参与者。截至今年一季度,威莱、理想和小鹏的总销量已超过特斯拉。

同时,据乘用车协会统计,今年一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近125.7万辆,其中国内品牌终端销量达到67.9万辆,市场占有率超过50%。比亚迪还以28.2万辆的销量超过特斯拉,位居榜首。

还有一些有趣的巧合。

2009年,中国智能手机产业开始萌芽。2010年,流行的iPhone4诞生了。此后,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绘制了一条陡峭的增长曲线。

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刚刚诞生,2017年流行的特斯拉Model3车型诞生。此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

我们正在经历国内新能源的反击阶段

如果国内新能源市场沿着智能手机市场的轨迹发展,我们必须谈谈国内新能源汽车能否继续与进口品牌抗衡,成为行业真正的领导者?

答案是肯定的。国内新能源汽车的能力越来越强。

与智能手机行业一样,苹果被公认为领先企业,特斯拉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苹果”。然而,在领导成员中,中国品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根据cleantechnica网站公布的数据,2021,全球20大新能源汽车品牌销量476.34万辆,占全球销量的73.3%。其中,有8个中国品牌,也是品牌最多的国家。

一方面,与燃油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领域本质上是一条新的轨道。

传统燃油汽车的三个核心部件是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与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外发达市场相比,中国在这一领域缺乏技术传承,发展进程落后数十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巨大差距。

在新能源时代,汽车的动力源和驱动方式发生了变化,三大核心部件已成为电池、电机和电子控制,即三电系统。

这相当于在中国经济不再落后的基础上,汽车产业已经改变了轨道,重新开始。国产品牌不难与外国品牌并驾齐驱,甚至取得领先地位。

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到2019年底,世界各国纯电动专利的比例为:日本26%、中国25%、韩国20%、美国18%、德国4%。

另一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制造国,国内汽车供应链越来越完善,这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更多的竞争优势,在定价方面不需要支付高额关税。

早在2019年5月,美国宣布将对中国进口的上市商品征收15%的关税,其中一些包括发动机、火花塞、动力传动系统零件、车身、车轮、排气管、方向盘等。

据了解,在50万元的价格范围内,中国汽车企业的零部件和供应链实现了90%以上的国产化。

即使是特斯拉这样的外国品牌,长期以来也与中国制造密不可分。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特斯拉在欧洲和美国最畅销车型的售价高于中国。例如,截至今年3月底,Model3后轮驱动版本在中国的售价为279900元,在美国为300736元,在英国为386316元。

什么是中国良心特斯拉。

这正是因为特斯拉的上海工厂提供了其全球产能的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与燃油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也倾向于成为物联网的载体。

正如智能手机在中国的普及与移动互联网的渗透相辅相成,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创造的基础设施优势也可以辐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

这不仅是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性能提高的“成果”,也是未来国内新能源汽车全球领先者的“事业”。

新能源的终结:大多数品牌将消亡

作为电子硬件产品最成熟的行业,国内智能手机行业的格局长期稳定。近年来,行业领先的前五大团队已牢牢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竞争形势日趋激烈。

可以预见,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各方面都非常相似,是相同的。

事实上,只有行业中的激烈竞争才是肉眼可见的。

除了威莱、理想、小鹏之外,汽车制造阵营的新生力量还有威马、零润、哪吒等品牌迎头赶上,比亚迪、五菱、长安等传统汽车公司也在加快发展和布局,百度、小米等科技互联网巨头也在关注。

所有的英雄一起站起来。

然而,汽车行业是典型的规模驱动型行业,需要更大、更稳定的生产能力,才能充分降低研发投资、劳动力和折旧成本,提高利润率,帮助汽车企业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这意味着,随着新能源产业的逐步发展和成熟,在相同的一般环境条件下,后发企业将越来越难以与先行者的优势相匹配,即国内同一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不难想象,虽然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还远未结束,还有很多品牌企业在最后拼搏,但未来能够占据一席之地的只有少数,就像今天的智能手机行业一样。

 

原创文章,作者:lepi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hrjcyxgs.com/biao-694.html

(0)
上一篇 2022年6月27日 23:25
下一篇 2022年6月27日 23:56

相关推荐